当前位置:首页>保障房建设和分配
克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7-01-01 来源:发改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第一个五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从工业化向后期过渡的重要五年。制定和实施好《克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是今后五年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党抓企业、重点抓投入、全民搞招商、核心上项目”发展思路不动摇,积极适应国内宏观形势,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县域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成为我县历史上发展形势最好的时期,为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6.6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8.6亿元,年均增长11.7%;第二产业实现11.7亿元,年均增长32.5%;第三产业实现6.4亿元,年均增长17.4%。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88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8.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700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7.4%;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380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

(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46.326.826.9调整到32.3:43.8:23.9,工业所占比重达到43.1%,比2005年提高17.8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畜牧产值完成4亿元,2005年增长156%,年均增长20.7%

(三)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支撑。通过坚持不懈的抓企业上项目,构筑了以“奶、水”经济为主体,大豆加工、家具制造、农业机械制造、建材工业、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乳品产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年产值规模达到2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6%;成功培育天然苏打水产业,又打造了一张克东新名片;以克东腐乳、飞鹤大豆蛋白生产为龙头的大豆加工业,以郭氏家具为龙头的家具制造业均蓬勃发展;引进建设了生物制药、生物肥料、节能保温墙体材料、大豆蛋白加工、风力发电等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突破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格局,为县域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积蓄了力量。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43.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9.1%

(四)农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坚持发展畜牧主导型农业不动摇,突出发展奶牛养殖业,推进优质大豆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构建了以传统优质大豆生产为基础,奶牛养殖为突破,特色种养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奶牛养殖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飞鹤万头牧场为龙头、以中小牧场为主体、以农户普养为基础的奶牛生产新局面,饲养总量、产业化水平全面提高。2010年全县奶牛存栏3.19万头,商品奶量达到6万吨;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突破27.5万吨。

(五)全方位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全面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公益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改造建设克东镇主次干道11,硬化面积达15.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4.8公顷;新建城镇饮用水处理厂2座,铺设改造供水管网2.77万延长米;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铺设改造排水管网4.23万延长米;同时规划建设了二克山公园、西城区生态广场等重点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77平方公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通乡公路120公里,通村公路1250公里,在全市率先完成通村公路建设,并实现屯屯通;全面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饮水困难村屯79处,饮水困难人口4.04万人,完成了5座病险水库消险工程。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全部消除了农村学校D级危房,完成了教育资源整合,全县127所学校撤并到31所,优化了学校布局;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小学毕业生合格率提高到99%,初中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高考本科进段率达到73%。完成了县医院、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实现全面“翻新”,同时引进更新万元以上设备117台套,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实现整体提升。文化、体育、环保、广电等社会事业均取得较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各项综合保障措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新建商住房68.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5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2973户。

回顾“十一五”,虽然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但是仍存在一些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发育不足,现代企业制度不尽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民生工程和和谐社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要高度重视,并全力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后第一个五年,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总体看是“危中有机”。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也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实体经济比重上升,现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更受青睐,致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深入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的机遇下,我县又被列为国家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县。我县凭借既有发展基础和产业优势,为发展以乳制品、豆制品、矿泉水为主体,新型能源、新型材料以及生物医药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国家及省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我省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协调发展,将进一步拓展我县的发展空间。国家对社会发展日益重视,调节收入,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对民生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利于我县立足后发优势,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

从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看,“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全球经济复苏可能要经历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我国外需萎缩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消费和出口对经济拉动力不强,民间资本尚未充分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对资源依存度较高,传统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特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严寒的气候环境制约,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同形成的不良内部竞争环境,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和体制机制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就业、收入分配等差距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新旧矛盾交织,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自主创新不足,受地域、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度创新相对落后。另外,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发展不完善也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以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工业大县、乳业强县、商贸重镇、生态之乡、和谐克东为目标,走扩城建区、强工带农、兴商富民之路,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发展环境,做强优势产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把克东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生活富足的创业宜居的新克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加快发展。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统筹推进中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从传统的第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跨越发展。深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谋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和安民上来,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坚持低碳、环保、生态的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主要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  2015年,全县GDP计划53.3亿元,年均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11.5亿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30.1亿元,年均增长20.7%;第三产业11.7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GDP达到18068元,年均增长15.2%

2、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1.6:56.4:22,二产所占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所占比重达到56.1%。在农村经济中,牧业所占比重达到50%

3、居民生活水平  城镇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计划16800元,年均增长14.9%。农村人均纯收入计划13400元,年均增长14.9%。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7%,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4、工农业生产  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计划122亿元,年均增长15.9%,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计划21亿元,年均增长6.7%;工业总产值计划101亿元,年均增长18.5%

5、社会消费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县以下的零售额力争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20.1%

6、财政收入  2015年,财政收入计划5.8亿元,年均增长15.0%,其中,工商税收入计划4.8亿元,年均增长18.7%

7、社会发展  全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步伐,切实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减少贫困人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社会稳定,人民群众普享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

四、“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进一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全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动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乳、豆、水”三大产业,加快发展家具和农业机械制造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全面加快工业大县建设;着力提升奶牛养殖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构筑现代化大农业突出发展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扩增第三产业总量。

(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工业大县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大县发展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乳、豆、水”优势产业升级,壮大家具和动力农机具制造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蒲峪路工业集中区,打造工业发展大平台,拓宽优势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打造北方特色工业城市,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发展。

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县域工业发展新平台。坚持产业定位科学、功能齐全配套、生态环境一流的原则,抢抓政策机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规划建设蒲峪路工业集中区。规划“十二五”时期工业集中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2、扶持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壮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扶持飞鹤乳业、飞鹤大豆、海昌生物、克东腐乳、郭氏家具、世一泉、世罕泉等骨干企业搞好新项目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乳、豆、水三大产业,积极支持飞鹤乳业打造全产业链的有机高端婴幼儿奶粉,推进郭氏家具欧式家具生产线,飞鹤大豆万吨蛋白生产线,克东腐乳新型工业园建设,以及海昌、世一泉、世罕泉等苏打水企业扩产改造项目建设,打造骨干企业,壮大优势产业。规划“十二五”时期,全县乳品产业产值实现60亿元,苏打水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大豆加工业实现产值4亿元。

3、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县域工业总量。依托优势资源和骨干企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全力推进环保节能墙体材料、新型材料家具等项目建设,加快生物医药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打造“三新”产业新优势,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重点抓好海昌生物制药和生物肥料、龙源风力发电、飞鹤沼气发电、生物固体燃料及陶粒页岩开发等项目建设,引进一个百万吨生产能力的苏打水加工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依托飞鹤孕婴乳粉、克东腐乳等知名品牌和天然苏打水独有的资源优势,加强规划,合理开发,全面整合,力争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的优势品牌,提高县域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十二五”时期力争把郭氏家具和海昌苏打水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乳业强县。坚持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扩增牧业经济总量,建设以绿色大豆和有机奶源为支撑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扩增畜牧经济总量。抓住我省实施“千万吨奶战略”的有利契机,以扩量、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养殖,全面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在重点抓好飞鹤欧美和润津两个大型现代化牧场建设运营,尽快达产达效的同时,支持飞鹤乳业再建1—2个万头奶牛养殖场,力争使飞鹤自备奶源基地的鲜奶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充分发挥飞鹤大型现代化牧场的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推进标准化中小牧场建设,大力发展奶牛合作社,“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千头牧场10个,年存栏200—500头奶牛的小型牧场100个。进一步加快集中榨奶站建设,规划2015年全县集中榨奶站发展到300个,进而提高农户普养规模。因地制宜发展黄肉牛、生猪、大鹅等其它养殖业和水产养殖,扩增畜牧水产业总量。到2015年,全县奶牛存栏计划8万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2、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围绕畜牧养殖业发展需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载体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打破大豆多年重迎茬的局面,推进粮、油、经、饲协同发展,种植面积各占四分之一;推动合理轮作,提高种植业产量和效益。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积极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深入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力争达到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依托国家认定的80万亩绿色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严格监测,规范操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到“十二五”期末,绿色作物种植面积要达到总种植面积的60%。依托海昌生物公司等龙头企业,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重点抓好花卉、蔬菜等特色种植业,灵活发展特色农业。

3、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培训有基地、输出有组织、就业有技能、权益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能人”带动,积极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深入持续开展,确保“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到2015年实现农民务工就业10万人,创劳务收入15亿元。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搞好乌润两河涝区治理,规划投资2800万元,建设堤防80公里,桥涵闸等配套构筑物15座,改造易涝耕地25万亩。投资1900万元,建设东风、双龙、文化、胜利、万民等5座小水库消险加固工程;投资3500万元,实施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11500平方公里。加快大型农业机械推广步伐,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25个,标准化农机维修服务中心1处,农机推广实验示范基地2个。规划2015年大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620台,配套农具达到1820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4%

(三)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培育旅游产业。把商贸流通和旅游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

1、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树立“兴商富民”思想,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要求超前谋划,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使商贸流通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以建设商贸重镇为目标,发挥我县地处哈尔滨到黑河公路交通的中间点,能辐射沿线北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没有中等城市和商贸中心的先天条件,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商贸业的扶持发展,把我县打造成黑龙江省中北部商贸重镇。“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大型现代化中心商贸城一处,并配套建设仓储、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同时在中心商贸城的带动下,将周边商业街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餐饮或专业商品街。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继续抓好“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新型农村消费市场流通网络,不断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着力营造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信贷,活跃农村经济。加快建立农村担保机构,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2、大力培育旅游产业。依托克东地处扎龙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地质公园--黑河边境游与哈尔滨--五大连池--黑河两条旅游线交汇点的区位优势,围绕独有的金代蒲裕路故城遗址、二克山火山地质宗教公园,以及楞严寺、钟德寺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河套湿地资源,发展独具克东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以二克山公园为中心,辐射乌裕尔河湿地游、爱华林场森林游、蒲峪路故城遗址文化游、钟德寺和楞严寺宗教游、鹿角湖与三八水库休闲游的县域景观旅游项目,进而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克东镇中心城镇建设为主体,以宝泉镇、千丰镇为主的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强以中心村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完善规划,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新格局,打造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齐备的绿色生态城镇体系。

1、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利用土地修编的机会,做好城镇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城镇的建设更加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和谐、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增长极的作用,以克东镇为中心城区,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统筹考虑公共设施、产业互补、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等方面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城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文化氛围。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城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克东镇供水二次加压工程,争取早日建设第二水源供水工程,打破城市发展用水瓶颈。建设好城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新增排水管网60公里,改善城区卫生面貌。完善集中供热工程和电网、通信工程,争取实施供气工程,服务居民生产生活。克东镇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继续把城市道路建设作为提高城市集散辐射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网,完成环城路建设,新增城市道路长度1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2015年末,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达到60公顷,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大于40%。人均公园绿地12平方米以上,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生态城。

2、推进小城镇建设。认真总结“十一五”小城镇建设经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原则,集中建设好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宝泉镇和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千丰镇。其它乡镇也要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发展、产业集聚、市场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镇容镇貌,建设各具特色的卫星城镇,增强拉动辐射作用,吸纳人口,扩大规模,形成具有克东文化底蕴、个性鲜明的小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3、加快中心村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工作,以“新农村、新社区、新生活”为目标,整合自然村屯,合并行政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撤并自然屯。重点撤并2930户以下的自然屯,建设1000户、5000人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心村。同时,抓好废弃宅基地的整理,纳入基本农田,增加耕地面积。

五、“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重点

发挥政府职能,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的研究开发体系,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争取建立天然苏打水监测研发中心,通过这个中心推动天然苏打水省和国家标准的制定。重点支持广角农业机械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海昌生物技术产品研发和生产、腐乳集团低盐腐乳研制,飞鹤婴儿粉的研究与开发、优质大豆的推广与开发,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农业高效技术,加强农业动植物繁育技术和高效农业种植技术、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不断增强震灾预防实效,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继续提高防灾减灾的法治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机制。
加强气象工作,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工程、气象台站建设工程,全面发挥气象服务生产生活的作用。

(二)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农村普及二年学前教育,城镇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国家投资或民间投资,建设两处学额在1000人的城镇中心幼儿园。稳步发展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缩小城乡、校际间办学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县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乡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目标。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不断扩大高中招生规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第一中学晋升到省级示范高中行列。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职教中心建成集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基地。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全面提升我县综合办学实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三)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健康需要。按照卫生事业四条主线协调发展,医疗救治全面上水平、提标准的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建立起医疗机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全力推进疾病预防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预防与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疾病,提高对突发事件、紧急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投资1740万元,完成县妇幼保健院的整体搬迁建设,完成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和后勤保障用房建设。新建两处不小于1000平米的社区卫生中心。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建设,基本实现村卫生所房屋、设备、药品、人员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十二五”期末,县、乡、村、社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到位,重点医疗机构的设备要大幅提高,县医院整体水平要达到全省县级医院前五名。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医护人员素质。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强化疫病防范,提高应对突发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向上争取资金,加快农村“两网”建设工作进度(供药网、信息监管网),建立县级食品药品抽样检验实验室,保证全县人民食品用药安全,避免群体性事故发生。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素质,确保全县人民身心健康。

(四)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挖掘、开发文化资源,塑造克东文化品牌,办好兢山文化节,把兢山文化节办成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盛会,将满绣申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作用,逐步建立并完善县城、社区、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的克东县体育馆;建设彰显克东人文历史底蕴的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的县博物馆;实现克宝两镇六个社区全部建立功能完备的文化活动场所;实现七个乡级文化站达到省级标准、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屯屯有重点文化户;实现9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支脉、延伸村屯、辐射农户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全面稳定。把就业优先作为重要的战略趋向,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强城乡各类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1万个,职工培训1.3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7%。全面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政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8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70%,医疗保险逐步投入资金3000万元,覆盖面达到90%。逐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充分利用好国家扶贫政策,加大投入,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元化扶贫,确保到2015年末绝对贫困人口减少50%。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村要作为扶贫开发重点,给予优先扶持。发展城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在每个乡镇建立一个政府主办的五保社区,三个社会化集中养老机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安全生产,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消耗、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等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相伴而生,因此,必须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倡导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各种资源节约活动,实施节能技术推广和节能工程建设,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七)
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调节人口结构,遏制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加快人口功能区规划。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县总人口控制在29.5万人以内。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八)坚持依法治县,全面推进平安克东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法律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搭建“大调解、大综治、大管理、大防控”工作平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克东建设,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县乡村技术防范全覆盖,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加快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0万元,改善公检法司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设备装备水平,为我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硬件条件。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和防火墙建设,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确保全县消防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依法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全面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主要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县委、县政府引领全县干部群众未来五年发展的导航图,是一个纲领性规划,全县各级各部门、全社会各阶层应以《规划》纲要的实施为目标,自我加压,努力拼搏,自主创新,奋发工作,为发展克东,建设克东作出新贡献。 
    
(一)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实践证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着工作力度和发展速度。“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思想观念上率先实现跨越。要强化“第一要务”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大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要强化难中求进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盯紧“超常规”目标,追求“跨越式”发展,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要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坚决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

(二)努力创造宽松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要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要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从制度上、机制上规范执法管理方式和程序,切实做到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执法机关公正执法、企业依法经营、社会事务依法管理。要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推行“一站式”、代理制等服务方式。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三)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对规划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加快组织实施。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特别优先保障对农村公共服务、卫生、科技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的项目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条件的平衡和保障工作。

(四)加强党的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思维创新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班子团结共事的能力和法制建设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把全县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到县委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来,统一到改善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上来,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不断研究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创新局面。

(五)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政府和领导都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精神。

(六)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监督。要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就业水平、价格宏观调控目标的监督预警,定期向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和上级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技术支持 : 黑龙江新媒体集团
克东县人民政府主办 电子政务办承办 地址 : 中国黑龙江省克东县 黑ICP备05005603号-1 齐公网安备23023002000004
网站标识码:2302300003 本站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1440*900